欧冠联赛投注_欧冠盘口-中国足彩网合作伙伴

图片
投稿邮箱:qizhixmt@126.com
站内搜索:
旗帜网 >> 新时代先锋

让中国高温超导研究跻身国际前列

——记“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赵忠贤

周长柱 王玉
2025年07月15日19:19
文字缩放:

人物名片

他带领团队加入全球科学界长达数十年的“超导竞赛”,瞄准科学前沿潜心攻关,两次在高温超导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超导界享有盛誉。他,就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

2024年9月13日,国家主席欧冠联赛投注_欧冠盘口-中国足彩网合作伙伴:签署主席令,赵忠贤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超导就在我们身边。从医用1.5T和3T核磁共振成像仪的核心部件,到手机基站的高温超导滤波器,再到超导磁悬浮列车……都离不开物理学家在超导领域的艰辛探索。

超导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赵忠贤的名字一直与我国超导发展紧密相连。

60多年前,当年轻的赵忠贤孤身一人背着行囊来到北京时,中国的超导研究刚刚起步,高温超导更是天方夜谭。今天,这位年逾八旬的科学家身边已经聚集起了一支领先世界的中国高温超导研究队伍,他们正在向第三次突破昂首迈进。

勇于挑战?一鸣惊人

1941年1月,赵忠贤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市。1964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参加工作后,他曾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接触到世界超导研究的最前沿成果。

超导是指某些材料在温度降低到某一临界值以下时,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这些材料被称为超导体。超导研究在能源、生物医学、信息、交通、大科学工程以及国防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战略意义。但实现超导态需要极低温环境。找到临界温度更高、更适于应用的超导体,是科学家追求的目标。

1975年回国后,赵忠贤确定了科研方向——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那时国内实验条件落后,与国外差距巨大,但这阻挡不住赵忠贤和同事们的科研热情:缺少实验设备,就自己动手制造;为了赶实验进度,就夜以继日地奋战,困了就在椅子上打盹。

在瑞士科学家提出铜氧化合物中可能存在高温超导电性之后,1987年2月,赵忠贤团队独立发现了临界温度93K(约零下180摄氏度)的液氮温区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即钡-钇-铜-氧。这意味着可以用相对便宜好用的液氮取代昂贵的液氦来构建低温环境,更利于超导的应用。

该发现引发学术界轰动。1987年,赵忠贤作为5位特邀报告人之一,赴美国参加重要学术会议,这标志着中国物理学家登上了世界高温超导研究的舞台。

会议结束后,赵忠贤回到北京,发现家里没有煤了,便脱下西装换上夹克,蹬上三轮车去买蜂窝煤。这个趣事时常被大家提起,传为美谈。

国际上很多实验室验证了中国的研究成果,进而推动国际高温超导研究领域掀起了一股热潮。赵忠贤于1987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此奖项;1989年因“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电性的发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集体一等奖。

厚积薄发?再获突破

发现液氮温区超导体后,荣誉和奖励接踵而至。赵忠贤依旧一门心思扑在实验室里。他认为,搞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近利,只有经过长期的坚持和积累才会在认识上有所升华,才能厚积薄发。

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进入低谷时,一些研究者纷纷“转向”,有些研究团队甚至解散了。但赵忠贤认定,高温超导研究未来必将有重大突破。

2008年,日本科学家发现在镧-氧-铁-砷体系中存在26K(约零下247摄氏度)的超导,赵忠贤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类铁砷化合物很可能是新的高温超导体。赵忠贤和团队立刻行动起来,制备了50K(约零下223摄氏度)以上的系列铁基超导体,并创造了铁基高温超导体临界温度纪录。

在此期间,67岁的赵忠贤带领年轻人通宵达旦工作,完成了初期最关键的3篇论文。事后得知,其中1篇的发表时间只比国外同行早了1天。

与铜基超导体相比,铁基超导体具有各向异性低、上临界场高、可加工性好、制备成本低等优势,又一次激发了物理学界对高温超导的研究热情。

美国《科学》杂志曾经3次报道这方面的成果,认为“新超导体的发现把中国科学家推向国际前沿”。2013年,赵忠贤因“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5年,赵忠贤被授予国际超导领域重要奖项马蒂亚斯奖。

青蓝赓续?薪火相传

“有优秀的青年,就有光辉的未来。”赵忠贤非常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他乐于为年轻人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大家在谈笑间丰富知识;通宵工作时,他给大家买吃的;有学生研究方向偏离了超导“主业”,他也支持学生按兴趣大胆研究。

“有激情,肯吃苦,能战斗,可信赖”是赵忠贤对年轻人的期待。他常对学生说:“没有真正的冷板凳,只有坐不住冷板凳的心。科学探索的‘临界温度’,往往在坚持与放弃之间。”在赵忠贤的培养和支持下,一大批年轻人成长起来并取得优异成绩,有的已成为学术带头人。赵忠贤常常会为他们的成就兴奋不已。他对年轻人寄予厚望,期望有一天,由中国人发现更适于应用的超导体甚至室温超导体,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贡献。

时至今日,赵忠贤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他经常去实验室,了解最新进展,给予指导建议。他说:“中国科技发展举世瞩目,作为亲历者和参与者,我最欣慰的是‘我奉献了’。”

采访札记

永恒的“零电阻”

赵忠贤院士的办公室内悬挂着一首词——《喜迁莺·小令》:“平湖静,小河浑,册府半装新。檐前竹上腊梅薰,花信又初春。去复还,研兼教,几代师生耕造,为中华物理生根。超导贺高温。”这首词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院士于1987年为祝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温超导研究达到“新高度”而亲笔书写的。

赵忠贤院士说:“这首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几代师生耕造’就是通过几代师生的努力,目标是‘为中华物理生根’。”

“为中华物理生根”“祖国需要就是方向”,这是赵忠贤一生的追求。赵忠贤的人生轨迹,恰似他毕生钻研的超导材料——将个人志趣与国家需求的强大磁场完美耦合,便迸发出惊人的零电阻奇迹。他生命所散发的光和热,正如那神奇的超导态,永远传递着激励后来者的“中国温度”。

(来源:《旗帜》2025年第6期;作者分别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务委员、党委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党委办公室业务主管)

( 编辑:张莉   送签:徐雅维   签发:林燕 )